青山凤起承先绪 书擅静靝启后人——官田村
| 招商动态 |2017-04-21
官田
官田村位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中心区,辖区面积为6.32平方公里,东至水田村,南至羊台山脉,西至上屋村,北至光明街道,共有官田、黎光、塘坑三个社区居委会,现总人口约5.4万人。
村名溯源
官田村旧时称官田堡,后来更名为官田围、官田村。据说,1276 年,蒙古忽必烈的右丞相伯颜率军二十万,南侵宋朝,一路杀气腾腾,势如破竹,攻陷临安(今杭州)都。将帅张世杰、右丞相陆秀夫等文武众臣扶幼主赵昰、赵昺及皇室等从福州、温州、海丰、惠州一路南逃,2年后逃至羊台山,见此地风景秀丽, 崇山峻岭可作天然屏障,暂作歇息之地。安营扎寨, 在白石龙片至石岩官田一带囤田生息,因此这里至今仍有“皇帝田”之称,羊台山下的人们一直传颂着“皇帝田割孖米”之说,把官田堡一带田地划为官方田产, 交当地官员管理。石岩“官田村”也因耕种官方田地而得名。
然而又有一历史记载,官田村的来由是清朝年间曾有五位官员来过此地,因此称为官田村。
到了清朝末年,石岩原有的三所私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口逐渐增多的官田村的需要。村民纷纷要求捐资改造兴建校舍,把叶氏宗祠的门厅拆掉,并在1911 年改造建成,取名为“静靝学校”。学校以“静靝”二字为名,是取其偏旁“争气”二字, 希望就读该校的子民努力学习,为村人争气、为祖国争光,让千万子孙以“静靝”为荣。
这个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村落,建在一个坡度不高的山脚下,房屋一排排依次往后山建造,村后的山名为“柠檬岽”,山腰为村民的果林,种有大叶榕、石蜜树、杨桃树等。因为果树较多,村民也称后山为“树山”。村前村民挖了一口池塘,用来养鱼,同时也兼作消防之用。再往前,就是大片的水田地,靠着石岩河的滋养,水田肥沃。
正是因为依山傍水,官田村成为风水宝地,人口发展较快,成为石岩街道较大的村庄,并向外延伸出了上下屋村、石龙仔村等。
官田村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属于多姓杂居的老村。有邱、郑、叶、黄、邓等姓氏。人口有1300多人,其中叶姓人口占有80%左右,是石岩街道名副其实的大村落。
社会发展
在整个宝安区,按照经济发展程度石岩算是后发的一个街道,原因主要是其周边被水库包围,生态环境保护比较重要。由此,在市政府发展规划中,石岩街道被定位“生态石岩”、“绿色石岩”。由此也限制了石岩街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
在石岩街道中再寻找出贫穷的社区,官田村就算一个。官田村紧邻石岩街道中心区域,在石观公路一侧,交通极为便利。从其所处的位置来说,很难把它与贫穷社区联系起来,只有深入其中,与其村民交流,才能感受到官田村民的贫穷。在村民的眼里,贫穷是相对的,与过去的生活相比,村民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与石岩其他社区的居民相比,就非常穷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官田村前的大路还都是泥土路,村民主要靠种地为生。那时的官田村还是延续着几百年的传统耕种方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村民的田地却没有增加,村民的生活依赖着土地。土地分田到户,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就开始拉大,富裕的家庭有在香港工作的亲戚接济。贫穷的家庭多是依靠农田为生,并且养育孩子较多。
上世纪80年代末,兴建工业厂房的浪潮也顺延到了官田村。村干部们开始通过各种关系从香港招商引资盖房建厂。从此,村民开始“洗脚上田”,进入企业当厂长或者工人。村民从征地中尝到了甜头。
当时村内仅有的固定资产就是在工业区内修建了一栋占地500平米,共计1500平米的厂房,用来出租。
这种出租土地的便捷方式,不需要承担风险,村民可以直接享受到租地的收益,这种模式在村民中受到欢迎。村干部开始不断地加大引资力度,吸引着更多的港商来投资。几年不到的时间,村周边的土地上相继出现了几个大的工业厂房。
在租地的过程中,村民的收益无疑是最大的,与当初的种地相比,突然增加的地租让村民及早开始修建新的房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官田村开始了新村建设。
上世纪90年代,村民建设新房多是四层楼,村民分到的钱用来新房建设。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租赁部分。
不过这种发展模式,过了几年之后,就碰到了弊端。官田村的土地是有限的,村集体经济没有修建工业厂房,村民就少了村股份公司的分红。
此外,对于官田村来说,土地还有另外一部分被政府征收,用作修建公共设施。比如官田派出所、石岩影剧院等。
在官田村土地大征收的年代,土地资源又多以地租或者永久征收的方式被占用,村委作为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并没有借助征地的过程实现滚动式发展。
步入新世纪,随着深圳旧改项目的推进,错失了一次历史发展机遇的官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民间信仰
敬仰观音
官田村居民对观音格外敬仰。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在官田村有一口较特殊的井,称为中心井,它位于官田老村的中间位置,另在村庄两头还各有一口井,官田村居民大多从两侧的井里取水饮用,而不曾从中心井里取水,据说是因为这口井是专供观音菩萨饮水之用,其他凡人不许饮用。
洪圣崇拜
官田及附近村民有拜洪圣公的习俗。位于官田老村的洪圣古庙内供奉有洪圣公、洪圣母及关公塑像,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传洪圣庙十分灵验,每逢天旱、虫害时,村民均会前去祈求,且有求必应。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或逢年过节香火颇为鼎盛。到1936年,经村民捐谷子壹佰贰拾担进行了第一次维修,至解放初面目全非。1993年,官田村村民及海内外同胞大力支持庙宇的修葺工作,共捐资50万元进行第二次维修,使得古刹旧貌换新颜,重显其光华。现在庙宇香火旺盛,场景日益辉煌。
古迹遗存
黎光村古围门
黎光村永庆门(古围门)曾是进出黎光老村的围门之一,始建于于清朝中期,1997年重修,建筑仍保留清朝古建筑风格。围门正面出檐廊,石质趟拢门,门额石匾上阴刻着“永庆门”三字。廊下门左侧有一石碑,上刻“水口大王”四字。硬山屋顶,琉璃脊饰,绿琉璃瓦覆面。
叶氏宗祠
叶氏宗祠位于官田老村内,建于民国二年(1913)。宗祠座北朝南,为三幵间二进深一天井两廊布局,门厅、天井、廊房都经过现代改建重修,后堂保持民国时期的原始的土、木、石结构,为三合土夯筑墙体。屋顶用檩17 根。
硬山屋顶,博古脊,灰瓦覆面。后堂内现保存有一通“叶氏宗祠”石匾。
静靝学校
建于1911年。它原是叶氏宗祠,为清代中晚期建筑,村民把门厅拆掉,改建为学校,取名为“静靝学校”,成为石岩继“书皇厦”、“庚辛堂”和“邱家私塾”之后的第四所学校。
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初,“静靝”改为“競新”。两次校名均由秀才叶冠芳题字。冠芳一直在该校任教,于1963年冬逝世,年近九十岁。“兢新学校”沿用至解放后改名“官田小学”。
在2012 年,得到街道办支持,重新翻新,建成官田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内部保留原有的建筑特色,例如后堂三开间,立两根圆形石金柱,金柱之间连雕花木枋。
土生土长深圳人
土----地之根本;
生----地之血脉;
长----地之希望;
我----深圳人。
我的先祖藏于此地,
我的今生益于此地,
我的儿孙旺于此地,
我是土生土长深圳人。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